明嘉靖清流关碑刻重新“面世” 记者带您直击发掘现场(图)

13.05.2014  17:45

相关部门将碑刻清理出土。

人们将碑刻移至车上运往清流关。

碑文清晰可辨。

  5月5日晚,网友“天使之剑”在滁州在线西涧论坛发帖称南谯区珠龙镇发现清流关城阁铭的碑刻,一时间引发无数网友热议,而琅琊山管委会、市文物部门也第一时间予以关注,并在5月7日一早前往现场查看鉴定情况。

  经初步鉴定,该碑刻很有可能为明嘉靖年间的文物,5月9日,市文物部门、琅琊山管委会和南谯区文化部门决定对文物予以现场挖掘和保护,而记者也跟随他们一起,走进南谯区珠龙镇和清流关,现场直击了解碑刻重新“面世”、运送和护送“回家”的全过程。

  踢了踢脚下的泥土,石碑竟露了出来

  发现这块《清流关城阁铭》,杨建国说,“太偶然了!”5月5日,滁城市民杨建国和几个爱好摄影的朋友去珠龙镇采风,在和当地一些老师、村民们的闲聊中,有人无意说起文革后期清流关有好多碑刻被破坏了,当年珠龙文化站就曾拉回过一块石碑,现在早已不知了去向。听到这,好奇的杨建国和朋友决定去探一探究竟。

  在当地老人的带领下,杨建国和朋友们来到了位于镇老街的大礼堂附近,然而除了一些泥土,并没有发现什么。准备离开的杨建国,无意间用脚踢了踢泥土,没想到,突然感到脚下有些硬物,于是便用手扒了下,一块石碑的一角竟露了出来。兴奋间,他和朋友赶紧找来铁锹、扫帚,慢慢的慢慢的,一块长约1米多,宽近1米的青石石碑完整露出了地面。经过简单的清洗和擦拭后,石碑上“清流关城阁铭”、“一夫当之,万夫夺气”、“甲寅”等字样也清晰可见。

  街头“睡”了40年,村民无一发现

  “很有可能是珍贵的文物呢!”抱着这样的想法,杨建国和朋友又赶忙把碑刻用泥土轻轻盖了起来。当日晚上,他便以网友“天使之剑”的名字在西涧论坛等多家本地论坛发帖描述了这一情况,而这也引发了无数网友的关注。第二天一早,琅琊山管委会、市文物所等部门的领导也了解到这一情况,随后又跟随杨建国前往珠龙镇了解情况。

  5月9日,记者也跟随多部门的负责人前往文物发掘现场。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珠龙镇老街是一条具有600年左右历史的官道,也曾是珠龙镇上最繁华的一条街巷,老街向东几公里便是古清流关的所在。据文物部门和琅琊山管委会的初步分析认为,这块《清流关城阁铭》碑刻很有可能是上个世纪70年代遭受破坏,从清流关被搬运至街头的。虽然老街上仍有不少居民居住,发现地也位于村民的房前,只是村民们来来往往,却从来没有一人发现,估计这块碑刻在老街里已“流落”有40年左右的岁月。

  距今400多年历史,具有文物和史料价值

  一直以来,滁州历史文化遗迹丰厚、文物遗产众多,而此番《清流关城阁铭》碑刻的发现,无疑又是滁州市文物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事件。记者了解到,据文物部门的初步考证,该碑刻长约1.4米,宽约80㎝,青石质地,重达近千斤。碑刻全名为《新建清流关城阁铭》,系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秋,滁州知州沈志言为纪念由熊琦、胡松、孙孟、武寿等兴建于公元1550年的清流关城阁所刻。

  而1989年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琅琊山石刻选》一书,便有收录这块碑刻的拓片,并作了一些注释文字。其碑文内容为“郡西廿里,有清者流。有山中断,厥惟人谋……一夫当之,万夫夺气。魏吴接塞,南北分朝。斯是讥戒,孰兹敢嚣?……甲寅秋,知州事海宁沈志言刻石。”当日的发掘现场,琅琊山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作为研究清流关历史的重要史料,该碑刻虽有残缺,但明确记载了清流关和清流关城阁的地理位置、建置时间、创建人氏等,具有一定的文物和史料价值。目前工作人员已将碑刻搬运存放至清流关“老家”,并由专人进行保管及日常维护,待新建复建清流关城阁时会将其镶嵌其中,同时后期,文物部门还将对其开展一些后续研究工作。(滁州在线• 皖东晨刊 记者卢晓东 王家国)

六安市叶集区平岗街道文明实践活动纪实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安在线
滁州获批安徽历史文化名城
日前,滁州市获省政府批复,文化厅
严防纪律处分决定“打白条”
为切实维护纪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