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多耳:因为有爱 所以幸福

19.10.2018  19:52

    安徽新闻网(www.ahnews8.com)讯:有人问,家是什么?其实家就像根,永远是树叶的归宿;家就像一件大衣,能防御寒风凛冽的刺痛;家就像一道港湾,可以让船舶停留。在歙县溪头镇汪满田村就有一个这样的家庭,其家庭结构趋于简单,家庭成员并不复杂,而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简单的家庭,却让全村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家庭户无不为之称赞,为之羡慕,她就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女主人公汪多耳。

  1988年,家庭背景不错的大家闺女汪多耳嫁给本村性格善良的帅小伙汪朝录。婚后的几年里虽然与公公、大伯兄、大伯嫂和未成婚的大伯兄及小叔子生活在一起,却也从来没有发生过任何摩擦,公公也没有因儿媳生了两个女儿而对她产生偏见,因此,一家老小无形中就增添了几份信任。几年后,公公离开人世,但美好的家风却一直传承了下来,虽然未成婚的大伯哥仍然与汪多耳一家生活在一起,但在他们这个家庭里,几乎听不见为家庭琐碎事而争吵。同样的家庭环境,不同的家庭角色,不同的性格,不同的习惯,不同的爱好,所以在一起生活难免会有不同的观点和不同的想法,这就需要彼此多点宽容,多点谦让,多点谅解,多从对方的角度去思考。这不仅是汪多耳的品格与做人的原则,更是全家人遵循的“法则”。而这个家庭中的所有成员也从来没有和邻居或外人吵过一次嘴,红过一次脸,他们一家待人总是笑脸相迎,给人的感觉总是那么亲切。汪多耳的丈夫汪朝录还未结婚前就患上一种十二指肠疾病,不能从事体力活,只要出点力,肚子里就疼痛难忍。自从汪多耳嫁到他家后,虽然去医院做了两次手术,但未见明显好转,所以家中的所有体力活都是汪多耳独自承担。几十年过去了,汪多耳毫无怨言,而且更加关心体贴丈夫,不离不弃。两个女儿端庄秀丽,温柔贤惠,人见人爱,大女儿出嫁多年,一直得到婆家人的信赖,婆媳之间的关系也十分融洽。二女儿性格大方,勤劳善良,虽然还未出嫁,许多人都在说,谁若能把她娶进门,那真是前世修来的福分!

  汪多耳不仅是家庭的楷模,也是老百姓心中的楷模,更是脱贫致富的楷模。

  汪多耳家住在原大谷运乡的木岭后村,海拔将近1000米,农民的收入来源只有茶叶,而茶农生产的茶叶都是靠人工挑至十几里以外的乡政府所在地进行交易,不但路途遥远,而且要花很多的人力和时间,有的茶农家中无年轻劳动力,只有花钱雇人挑,然后从卖茶的收入中支出劳务费,平均每担茶叶要支出80元的劳务费。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汪多耳开始学着做起了茶叶生意,凭着她诚实的为人和牢固的信誉,很快赢得了外地茶叶经销商的赏识,两年的时间就打开了销路,从此让茶农告别了卖茶难的问题,在自家门口就可以进行交易,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即不需要每天跑几十公里的山路,而且可以省下更多的时间用于采摘鲜叶。2008年,她带头办起了茶叶加工厂,并注册了商标,实行收购、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仅此每年可以为当地茶农节省二百多个劳动力,折合劳务费2万余元,减负便是增收,这是茶农们心领神会的道理。

  2012年,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老百姓梦寐以求的汪满田至木岭后的通村公路顺利开通,给木岭后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可持续发展的机遇,在此基础上,她率先捐资,并带领木岭后的村组干部筹措资金二十多万元,开通了通组公路,使交通条件得到很大的改善,而汪多耳的茶叶销售额也与日俱增,到2016年,仅茶叶一项,她每年的销售额高达200多万元,户平均销售额达1.2万元。

  但她清楚地认识到,光靠单一的茶叶收入只能维持百姓的普通生活,要实现生活富裕,还必须利用丰富的土地资源优势,发展其他产业来增加收入。由于多年来在生意场上积累的经验和对市场行情的分析,汪多耳把眼光瞄准了菊花产业,2010年,她带头并引导农民开始实行产业结构调整,积极鼓励农民种植菊花,于是菊花产业在当地悄然欣起,成为歙县里东乡种植菊花的第一个村。随着菊花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2014年,汪多耳又申报成立了“歙县艳阳天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门以茶叶、菊花及土特产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为主,以产业主体带动20多个贫困户脱贫致富,今年该专业合作社菊花收购资金已达300多万元,平均每户菊花生产总值达1.6万元以上。

  群众富裕了,但汪多耳在脱贫攻坚道路上的脚步却没有停歇,她将继续探索更多的发展模式,让“艳阳天农民专业合作社”真正成为贫困户奔小康的坚强后盾。

  我们是世间最平凡的儿女,最简单的父母,我们家庭的每一位成员都有一颗平凡的爱心,我们互帮互助,互敬互爱,用自己最真诚的方式携手走过了人生的风风雨雨,用各自的爱心构建了一个人人向往的美好家庭,因为有爱,所以幸福。这是汪多耳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说的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