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效椿:投笔从戎赴国难 威震敌胆真英雄

03.08.2015  14:23

杨先生通过资料向记者讲述父亲当年的抗战故事。

新安晚报 安徽网讯  我的父亲杨效椿1911 年出生在山西省万荣县一个普通农家。1938 年1月,父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6 月来到安徽工作。在战争年代,父亲骁勇善战,忠心报国;在和平时期,他廉洁奉公,心系百姓。自从父亲来到安徽后,就再没有离开过这片热土,他把一生中最宝贵的年华都奉献给了第二故乡——安徽。

热血忠心,投笔从戎参加抗日

父亲杨效椿,原名杨世浓,字子厚,1911 年7 月出生在山西省万荣县汉薛镇薛村沟一个农民家庭。父亲五六岁就开始帮助家中割草、放牛,8 岁那年在本村私塾接受启蒙教育,12 岁到万荣县城就读第一高小,17 岁考入山西省立第二师范学校。

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全国掀起了抗日救国高潮。在进步教师马云程的组织下,父亲和同学们走上街头,高呼口号,散发传单,捣毁贩卖日货与鸦片的商号,并将收缴的毒品和日货付之一炬。

1934 年8 月,父亲从师范毕业后,回到万荣县先后担任教师和校长。1936 年9 月,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万荣县分会成立,父亲成为第一批会员。他利用一切机会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带领教师和高年级学生,上街示威游行,召开演讲大会,演唱救亡歌曲,演出活报剧,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

1937 年七七事变后,父亲辞去校长职务,到太谷县动委会参加抗日工作。太谷县动委会是一个地方抗日机构,父亲深入工厂作坊,动员工人参加抗战,成效斐然。1937 年12 月,父亲到延安考入中国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政治和军事。1938 年1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6月,由中央分配,父亲到安徽参加抗日斗争。他不畏艰险,深入敌后,英勇作战,为建立人民武装,开辟根据地做出了贡献。

齐心协力,将日寇赶出六安城

父亲告别延安后,辗转来到大别山桃花岭(属今金寨县),这是当年中共鄂豫皖区党委所在地。起初他被分到区党委机关工作,任政治指导员,给战士们上课。1938 年11 月,父亲被任命为独立大队大队长,很快显示了他的军事指挥才能。

有一天,他率领独立大队到舒城县桃溪镇截击日军运输车,缴获钞票20 多万元。又一日,他在距离桃溪镇15 里处的谢家河,袭击了3 艘日军汽艇。此后,他又带着部队多次袭扰日寇,搅得驻六安县城的日军日夜不得安宁。

当时国民党专员盛子瑾担任六安县长。中共党员努力推动盛子瑾进步,联合其抗日。后来盛子瑾在各种抗日救亡力量的帮助下,从日本侵略者手中一度收复六安县城,名声大振。

身经百战,建淮西抗日根据地

1941 年1 月皖南事变后,新四军为了巩固和扩大根据地,决定开辟淮西抗日根据地。淮西地处合(肥)、淮(南)、六(安)、滁(州)、蚌(埠)之间,淮南煤矿资源丰富,铁路穿境而过,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1941 年6 月,父亲率一个连挺进淮西。当时淮西地区斗争形势十分复杂险恶,环境异常艰苦。父亲带领军政干部深入各村宣传团结抗日的主张,还教育战士们严守军纪。部队白天下田,帮助农民干活,夜晚露营村民门外,对老百姓秋毫无犯,赢得了民心。

经过一年的战斗,在日伪顽匪的重重包围之中,淮西独立团和寿东南抗日政权成立,父亲任中共寿县县委书记、独立团政委,李国厚任团长。再经过大小数百次战斗,成功开辟了淮西抗日根据地,使之成为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的前哨阵地。

到抗日战争胜利时,淮西独立团击毙、俘获日伪军2000 余人,还为新四军二师输送大批兵源、武器和粮食,自身也发展成为3 个营、9 个连、1000多人的主力团。淮西6 个区、30 多个乡都建立了自己的民主政权和武装力量。父亲成为淮西地区威震敌胆、家喻户晓的抗日骁将,当地群众亲切称他为“老羊头”。

心系群众,一生都献给了国家

新中国成立后,父亲曾任巢湖地委书记,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事厅厅长,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省革委会副主任兼省委宣传部部长。1976 年10 月3日,父亲因积劳成疾,医治无效,在合肥逝世,年仅65 岁。1978 年1 月,安徽省革命委员会追认父亲为革命烈士。

父亲一生勤俭,不抽烟不喝酒。他饮食以馒头、面条为主,经常用辣椒蘸盐、大蒜蘸醋凑合一顿,改善生活时最多是吃一顿饺子。他一套棉毛衣裤,破了补,补了穿。到后来洗的时候稍用力,搓到哪儿破哪儿,他还埋怨洗衣时用力过大,不爱惜衣服。

父亲工作很忙,每天晚上我们已进入梦乡,他还没有回来。早晨醒来,他又离开了家。他经常出差,有时很长时间不回家。难得在家时,又有很多人来找他谈工作。待人走后,他又坐在那儿读啊、写啊,经常熬到深夜。在我们的记忆里,大多数日子都是这样过来的,这已成了我们家的规律。父亲极少看电影、看戏,唯一的消遣是散步,能陪他散步,常使我们感到幸福。

彭娟 本报记者钟虹/文 马杨/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