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的安徽实践:徽风皖韵,绽放时代“芳华”

23.12.2017  00:46

  12月21日,在合肥市天仙配大舞台,徽剧、泗州戏、嗨子戏、坠子戏、岳西高腔、庐剧等全省稀有剧种轮番登台,为市民献上一场视听盛宴。中国首届戏曲稀有剧种2018贺新春互联网公益晚会即将举办,主办方来到我省“寻访”优秀稀有剧种,邀请我省众多稀有剧种非遗传人登台献唱,共贺新春。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重大部署。我省文化战线坚定文化自信,弘扬徽风皖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力量、道德滋养和文化条件。

   培育核心价值观,“正能量”更加强劲

  11月9日,由省旅发委、省文明办、省质监局、省总工会联合主办的“你是最美的风景——2017安徽旅游行业风采展”在合肥举行,集中展示全省旅游行业的领军企业和先进人物故事,并揭晓旅游服务质量标杆单位以及年度安徽好导游、好游客名单。省旅发委副主任王靖说:“文明、诚信是旅游行业的核心价值,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 ”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我省各地各部门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公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全面提升。

  凡人善举传大爱,身边好人暖人心。我省健全完善身边好人评选、宣传、学习、礼遇常态化制度化机制,累计评选各级身边好人100多万人。 11月17日,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名单揭晓,我省陈贤、曹旭、罗腊英、许启金4人榜上有名。目前,我省1153人当选“中国好人”,总数连续九年位居全国第一;19人当选全国道德模范,当选总数首次跃升为全国第一。

  文明创建硕果累累,源于富有创造性的扎实工作。我省深化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家庭五大创建,深化“三线三边”综合治理,统筹推动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整治“三大革命”,大力推进移风易俗,持续加大核心价值观公益广告宣传力度,建立健全失信联合惩戒机制。 11月14日,新一届全国文明城市名单公布,淮北、蚌埠、宣城、安庆当选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当涂、天长、巢湖获评首届全国县级文明城市,我省新当选数位居全国第一。基层是文化工作的主阵地,也是文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我省深入推进“扫黄打非”进基层,构建网格化监管体系,为百姓营造健康向上、规范有序的文化环境。 11月,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办公室推选出300个“扫黄打非”进基层示范点,其中安徽省入选14个,入选数量居全国第一位。

   讲好安徽故事,“软实力”更加凸显

  11月28日至12月1日,由省文化厅主办的“宣传十九大·文艺进基层——2017全省优秀现代小戏会演”在宿州大剧院精彩上演。淮北梆子戏《扶贫路上》、庐剧《茶好月圆》、黄梅戏《雨中的阳光》等11个剧种61个剧(节)目轮番上阵,内容涵盖脱贫攻坚、环境保护、孝老爱亲、文明创建、勤政为民等新鲜题材,演绎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老戏迷”张细连称赞道:“演员演得好、唱得好,戏剧内容更贴近老百姓的生活! ”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我省文艺工作者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深耕安徽文艺沃土,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

  今年,是我省文艺百花园的丰收之年,既出精品,又出人才。青年演员汪育殊凭借在徽剧《惊魂记》中的精彩表现,荣登第28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榜首。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创排的大型黄梅戏《大清名相》捧回第22届“曹禺剧本奖”。苗秀侠创作的长篇小说《皖北大地》入选2017年中国文艺原创精品出版工程(二期)项目。黄梅戏《邓稼先》、民族舞剧《李白》等25个项目成功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资助项目。在中宣部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评选中,我省广播剧《板车女孩》、歌曲《多想对你说》《走在小康路上》3部作品获“优秀作品奖”,省委宣传部荣获“组织工作奖”。

  文艺精品为文化产业供给优质资源,文化产业则为文艺精品走进百姓生活提供重要载体。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我省文化产业加快创新发展,一大批中国首创、世界一流的文化消费产品和文化新兴业态集中呈现。

  创新的道路上没有现成的答案和模式。 7月16日,新华书店合肥三孝口24小时书店以全球首家共享书店的身份亮相,读者通过一款手机客户端就能轻松将图书借回家,这是传统书店行业一次颠覆式的创新和具体实践。

  艺术与技术融合,文化与科技碰撞。 9月22日,安徽演艺集团与中国电信安徽分公司联合打造的iTV“有戏安徽”专区上线,并首次同步直播大型黄梅清唱剧《红梅赞》,当日25565名用户通过电视或手机端收看演出,是安徽大剧院现场观众的16倍。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随着我省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文化产业的带动和关联效应日益突出,“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互联网”……跨界融合成为全省文化产业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

   推进文化为民,“获得感”更加实在

  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让老百姓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始终是文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我省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建设,打造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老百姓的文化“获得感”更加实在。

  为了让“老乡”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和城里一样的文化福利,我省稳步推进农家书屋、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广播电视“村村通”和“送戏进万村”等文化民生工程建设。截至11月,全省农家书屋共补充更新出版物111.2万册;公益电影放映19.31万场,提前完成全年18.53万场的放映任务,新片率高达56%;“送戏进万村”演出20867场,提前完成15442场的年度任务;40.7万户农村家庭安装了直播卫星“户户通”设备,免费收看47套广播台和58套电视节目。

  针对村级文化设施不足、资源分散、活动组织难等问题,我省建设农村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农民文化乐园,努力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目前,全省已建成农民文化乐园1500多个,文化乐园已成为农民群众开展各类文体活动的重要场所,成为农民群众建在家门口,用得上、玩得转、喜欢去的快乐家园,更为全国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贡献了‘安徽经验’。 ”省文化厅办公室主任房蒲生说。

  文化民生工程“建起来”更要“转起来”。今年我省继续深入推进县域公共图书总分馆制,开展县级文化馆总分馆建设,同时加快公共文化服务网上实时监测平台建设,对博物馆免费开放、“送戏进万村”、文化市场执法等活动进行网上实时监测。

  加油鼓劲“扶精神”,三级联动显担当。从4月至11月,我省以“文艺扶贫携手小康”为主题开展惠民演出活动,组织省市县三级文艺工作者为10个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献上10场大型演出。全民共享文化宴,真金直补惠民生。11月26日,持续3个月的第四届安徽文化惠民消费季落下帷幕。据初步统计,消费季期间,全省共计93.46万人(次)享受“五看”刷卡消费立减折扣补贴,共发放补贴资金1139.40万元,拉动消费1.26亿元;其中,国家级贫困县11.27万人(次)享受补贴,发放补贴资金229.90万元。

奏响文化惠民新乐章
  安徽网络广播电视台12月19日讯(记者:许晖、徽广播
学报告 谈变化 深入践行十九大精神
  安徽各地基层群众持续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徽广播
安徽:对接文明民生 打造精神文明新高地
  安徽网络广播电视台12月18日讯(安徽台记者:徽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