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扶合一”扶贫配方:激发内生动力 促精准脱贫

23.05.2018  15:18

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扶贫冲刺期,如何加速向“造血式”扶贫转变?

新华社记者近日深入陕皖蒙桂农村采访发现,各地将精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以“三扶合一”扶贫配方有力激发了困难群众的内生动力,实现了困难群众“富口袋”与“富脑袋”的统一。

一味药:扶贫先扶志

听扶贫干部苦口婆心跟我反复解释,明白了脱贫中自己才是主体。我一定要努力干活,等脱贫了,我也要娶个媳妇,给她好生活。”广西壮族自治区合山市文定村村民石桥告诉记者,3年前自己连危房改造指标都懒得申请,对脱贫失去激情,如今不仅养了3头牛,还种了5亩经济作物,“忙到脚不沾地,有望快脱贫哩。

石桥的变化得益于合山市开展的“扶志脱贫争先锋”系列活动。这些活动通过对贫困户进行结对帮扶,加大思想动员、政策宣传,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些贫困户存在的“不想脱贫”“不敢脱贫”“不能脱贫”“不望脱贫”“不会脱贫”难题。

人有了脱贫志,便有了“精气神”。2017年,合山成为广西首批脱贫的4个县(市、区)之一,在21个自治区级贫困县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中位居第一;其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的13.67%降至2.12%。

安徽、内蒙古、陕西也通过多种扶志手段,破除困难群众“等靠要”思想,逐步引导贫困群众树立起勤俭节约、自立自强、不甘贫困的意识,形成了脱贫光荣的追求。

地处陕北高原的米脂县杨家沟镇李均沟村,因恶劣的自然环境、落后的基础设施,长期背着“贫困村”帽子,很多贫困户脱贫能力不足、意愿不强。国家电网西安供电公司驻村扶贫工作队从为村民播放英雄主义、爱国主义影片入手,提振村民“精神斗志”。

经常抢不到位置呢!刚开始是看新奇,后来看到外面的发展,了解到国家的好政策,大伙儿脱贫愿望越来越强烈。”村民李振平说。

截至目前,李均沟村贫困人口由147人减少至19人。

二味药:扶贫必扶智

如何破解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弱、“造血”功能不足的难题?以“扶智”入手成为共识。

安徽省岳西县扶贫夜校里,扶贫干部为群众讲政策、传技术、解疑释惑,请致富带头人及脱贫户现身说法,并与贫困户互动、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需求。扶贫夜校成为脱贫攻坚的“加油站”。

养鸡培训对我帮助最大。学到了专业的养殖技术与经营理念,去年扩大了养殖规模,养了800只鸡。”岳西县平等村村民汪秀难掩喜悦。过去,她因缺少技能,一直无法脱贫。如今,在听取了夜校老师“生态立体种植养殖”的建议后,她在养殖基地还新栽了桃子、杏子等果树。

岳西县扶贫办主任杨效东说,该县已开办扶贫夜校2千多场次,3万多人次参加。“由于成效显著,群众参与度越来越高。下一步,将加大慈孝文化教育,将精神脱贫再提升一步。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大五号村驻村工作队长李建平介绍,他们利用拥有的教学资源,在村里开设脱贫课堂,推广农业生产技术,加大了对“田秀才”“土专家”的培训力度,贫困户种植养殖技术得到提高,自主脱贫能力显著增强。

过去种地靠土办法,种不种归我管,收不收归天管。经过脱贫课堂培训,我学会了机械化种植甜菜的新技术,每亩地纯收入1000元。收成好了,干起活来也有盼头。”内蒙古兴和县大五号村贫困户张存仁说。

三味药:扶贫需精准

扶志与扶智结合后,如何精准施治?各地在认真总结扶贫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出了一系列精准扶贫新举措。

科尔沁右翼中旗扶贫办主任陆拾玖介绍了其实施的“一带两转三改”农牧民素质提升工程,即党支部带动农牧民,转变思想观念、转变生产方式,改变居住环境、陈规陋习、饮食习惯,将实现整体脱贫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

为引领农牧民健康生活,我们从改变饮食习惯入手,提倡‘控油控盐’健康饮食习惯;还开展了清垃圾、清路障、清庭院‘三清’行动,讲品德、讲文明、讲守法‘三讲’活动等。

安徽则重点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力争每个贫困村至少发展1项特色种养业;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采取园区带动、企业带动、大户带动和贫困户自主发展产业方式,确保每个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至少能从事一项特色种养业。

同时,安徽省还开展就业扶贫基地招募工作,吸纳贫困劳动者到就业扶贫基地工作,创新开展就业扶贫驿站载体建设,并完善输出地与输入地劳务对接机制,提高组织化程度,做到精准对接、稳定就业。

山西和广西等多地也在创新扶贫工作方式方法上,以精准脱贫为终极目标,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问题,充分调动贫困群众参与脱贫攻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着力引导群众愿脱贫、能脱贫、敢脱贫、会脱贫,提高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实现有质量、可持续的脱贫。(采写记者:吴慧珺、李云平、刘彤、农冠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