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报】振兴实体经济 筑牢发展根基

10.03.2017  01:39

(20170309《安徽日报》10版  通讯员:许蒙亚)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实体经济优化结构,不断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连日来,我省代表、委员围绕如何减轻企业负担、加强科技创新、打造质量品牌等问题,为振兴实体经济建言献策——

本报记者吴林红汪国梁聂扬飞

降成本  更好轻装上阵

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企业对税费负担更加敏感。过去一年,政府着眼于促进企业降成本,打好减税降费、降低“五险一金”缴费比例、下调用电价格等“组合拳”,取得积极成效。统计显示,2016年,我国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较上年降低超过1万亿元。

全国人大代表杜应流算了一笔账:2014年至2016年,他的企业因固定资产抵扣,少缴增值税6326万元;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1810万元;此外,还享受出口免抵退税2.55亿元。  “这对企业来说,是个‘大红包’。  ”杜应流说。

虽然不同行业的感受可能不尽相同,但实体经济企业的负担确实减轻了。更令人欣慰的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拿出了更有力的举措:‘扩大小微企业享受减半征收所得税优惠的范围,年应纳税所得额上限由30万元提高到50万元’,‘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由50%提高到75%’,还有大幅降低非税负担的五项举措……”全国人大代表耿学梅表示,这些减税降费的务实之举,有利于企业轻装上阵,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困扰实体经济发展的难题。“国家要通过积极搭建企业融资和公共服务平台,大力开展金企对接活动,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好服务。  ”全国政协委员余渐富建议,推动各地建立企业应急保障周转专项资金,为基本面较好、还贷暂时出现困难的企业提供“过桥”资金周转,同时鼓励行业协会设立市场化运作、成本低的企业转贷资金池,支持行业抱团缓解转续贷难题,从而有效缓解企业资金紧张问题。

抓创新  加快转型升级

振兴实体经济关键靠科技创新。  “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是制约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全国人大代表杨桂生说,有些科研行为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必须从源头上解决科技成果转化的供给侧难题,才能使科技创新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他建议,要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环境,优化科技成果转化评估流程,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要发挥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重要载体作用,有效缩短科技成果产业化周期。

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全国政协委员赵韩建议,要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加强对传统产业渗透融合,推动整体产业升级。深化合作创新,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通过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外溢效应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在改造升级过程中,要同步完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更好地激励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在核心关键技术上的突破。  ”赵韩表示。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实体经济的  “蓝海”,也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  “将来产业科研之间的竞争,将会从单个技术和产品的竞争,逐步转变为体系对体系、生态对生态的竞争。  ”聚焦前景广阔、竞争激烈的人工智能行业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刘庆峰建议设立人工智能国家实验室,成立人工智能产业联盟,制定“人工智能+”行业应用标准体系和测试方法,设立国家人工智能产业应用示范区,系统规划、加速布局“人工智能+”国家战略,抢占全球产业制高点。

提品质  打响中国品牌

“实体经济面临产能过剩、需求不足的困境,问题的根源是供需错配,低端产品过剩、中高端供给不足。  ”全国人大代表牛弩韬说,振兴实体经济,必须从提升产品质量入手。

去年,安徽开展了“工业精品培育计划”,对提升工业品供给质量效率起到了积极作用。牛弩韬由此建议,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大力实施质量提升行动,深入开展国际对标和产品品质对比活动,不断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模式,全面提升工业产品质量,使重视质量、创造质量成为社会风尚。

质量之魂,在于匠心。  “提升中国制造的品质,必须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培养大量有着良好职业操守,对工作和事业精益求精的‘中国工匠’。  ”全国人大代表丁宏锁认为,培养“中国工匠”,应当将重点放在企业,注重在生产一线养成耐心、专注、严谨的品质,推动产业工人不断提升劳动技能,生产优质产品。  “对企业办的职业技术学院,应当给予财政支持,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培育更多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的工匠。”全国人大代表孔祥喜说。

提升品牌竞争力已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在全国政协委员王鹤龄看来,中国作为经济总量世界第二、出口总量世界第一的制造大国和出口大国,目前却是品牌弱国,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思考。

  “当前,我国200多种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但大部分缺少核心技术和品牌优势,缺乏叫得响的自主创新品牌。  ”王鹤龄表示,我们的企业要不断开发与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学习与借鉴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以“卧薪尝胆”和“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去努力拼博,勇于创新,培育真正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