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80后女子一生与越剧“恋爱” 用心传承戏曲艺术

18.01.2018  23:53

2017年12月28日,马鞍山市人民会堂内座无虚席,花山区沙塘路街道老年学院越剧班成立10周年暨吴娟老师从教10周年庆典在此举行。一曲《马鞍山下唱新歌》揭开了庆典序幕,接下来,16个节目依次上演,台下掌声不断。

“以前,我常来这里表演,这一次是我的专场演出,感觉像做梦一样。”吴娟坦言,登上舞台的那一刻,觉得自己和全体学员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从小就和越剧结缘

今年80岁的吴娟是上海人,1958年来到马鞍山工作。小时候,吴娟常听邻居唱越剧,耳濡目染,她渐渐喜欢上了这门艺术。初中毕业后,吴娟的一些同学报考剧团,令她非常羡慕。由于父母不同意女儿从艺,吴娟的“演员梦”破灭了。

虽说当不了演员,但吴娟平时一直没放弃对越剧的学习,她收藏了不少老唱片和碟片,利用闲暇时间进行自学,一学就是几十年,为此,她称自己是“业余选手中的专业演员”。但自己的水平到底怎样,吴娟心里也没底儿。

2006年,她迎来了艺术生涯的一个转折点。那一年,吴娟参加了马鞍山戏曲“西湖杯”比赛并获奖,这是她首次登台演出,参赛曲目是《手心手背都是肉》。同年,在马鞍山戏剧家协会的推荐下,吴娟参加了省级戏曲比赛,凭借一曲《十八相送》,她一举夺得编排、导演、演员三个二等奖,实现该市越剧表演奖项零的突破。

2007年上半年,沙塘路街道老年学院开办越剧班,吴娟担任老师。2007年下半年,雨山区老年大学试办越剧班,吴娟再次受邀担任老师,还在沙塘路、雨山、安民街道以及佳山乡设有教学点。

“最初,学员只有十几人,我们经常去雨山湖公园演唱。现在,每个班基本上有30人,5个班就有150多人。”吴娟说道,10年来,我们一共排了150个节目,经常去敬老院、社区、农村演出。

“严”字当头率先垂范

徐爱娣今年75岁,是雨山区老年大学越剧班班长,10年前,她便跟着吴娟学戏。“越剧要用浙江方言来唱,否则就没味道了。”徐爱娣举例说,“我”念成“吾”,“人”的发音类似“神”。“为了咬字准确,吴老师一个字一个字地教,非常有耐心。“可以说,不管你来自哪里,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都能唱越剧。”徐爱娣说。 除教学员练习基本功,吴娟还对部分曲目进行改编。她说,越剧折子戏比较多,表演大多是二人对唱,如《手心手背都是肉》,本来是一人演唱,改编后变成了5个人演出,这样做可以让更多的学员参与表演,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我有时也会生气,发起火来蛮大的,不严格要求不行啊!”吴娟说道,要求学员做到的,自己就要带头去做,你没有拿得出手的东西,别人也不会服你。 65岁的曲桂花是马鞍山本地人,她说,中央电视台推广了一套戏曲广播体操,为了让学员们早日掌握这套广播体操的动作要领,吴老师去年不顾腰腿疼痛,一遍一遍地教大家练习。现在,学员们可以上台演出了。

用心传承戏曲艺术

现在,80岁的吴娟仍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她说,自己要做的是提供一个平台,让喜欢越剧的人加入进来,从而更好地传承戏曲文化。为此,她在招收学员方面有了创新之举——招收男学员,这在马鞍山市乃至安徽省都是首创。 “越剧班有3名男学员,我是其中之一。”53岁的孔大云告诉记者,去年底,他在人民会堂演唱了赵志刚的名段《涛声依旧》,年轻时的舞台梦终于实现了。

为了让更多的人喜欢越剧,吴娟除了教大家传统曲目外,还紧跟时代,创作新剧。2015年,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她编排了《刑场上的婚礼》;为迎接十九大召开,2017年编排了戏曲联唱《绣红旗》。

多年的教学生涯让吴娟认识到,仅传授表演技巧远远不够,还要用精神的力量感染人,形成团结、友爱、和谐的社会氛围,这样更有助于戏曲文化的传承。

今年1月12日,吴娟和学员们走进皖江职教中心,开展送戏进校园活动,她表演了代表作《手心手背都是肉》。 雨山区老年大学校长朱能兴感慨道:“来到老年大学教课,吴大姐完全是奉献,她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