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制造 逐鹿全球

26.05.2018  18:26

    在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的金阳(安徽)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里的铝模板智能机器人生产线,工人们进行技术操控。(许庆勇 许亚玲 摄) 

安徽应流集团展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用直升机。(苏玲 摄)

市民抢鲜体验VR虚拟现实游戏。 (苏玲 摄)

江汽—百度自动驾驶汽车首次对外展出。 (苏玲 摄)

在合肥海润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工人正在生产太阳能电池片。(张大岗 摄)

  长风浩荡,草木竞秀,百舸争流。

  2018世界制造业大会和2018中国国际徽商大会今天在合肥拉开大幕。这一刻,世界聚焦合肥。

  以世界发展的坐标审视,一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国际竞争的新优势,重点在制造业,难点在制造业,出路也在制造业。乘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化的东风,中国成为全球最大制造国;走进新时代的中国,正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

  在中国波澜壮阔的制造业发展进程中,有些时刻值得铭记、有些经验亟待总结、有些样本需要剖析。合肥,无疑正是一个合适样本。

  从江淮小邑到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再到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合肥一路走来,产业发展居功至伟。

  工业立市,让合肥立起来;制造强市,让合肥强起来;质量兴市,让合肥高起来。

  这里,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新型显示产业基地已扬帆起航;这里,全国最大的家电生产基地已蜚声海内外;这里,智能语音产业牢牢把握了中国人的话语权;这里,全球首条量子通信干线向世界发出“合肥声音”;这里,集成电路产业正跨越发展,立志打造“中国芯”。

  还有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智能制造……共同挺起“合肥制造”的脊梁,向世界亮出“合肥制造”金字招牌。

  今天,2018世界制造业大会绽放合肥。是为展示,是为检阅,是为交流,是为合作,合肥将不吝于向世人展示她的制造荣光,分享她的成功经验,也将以更加开放的胸襟和昂扬的姿态拥抱世界,与强者共舞,与世界对话。

  今天,合肥制造,逐鹿全球。

   站上峰顶

  发展制造业的基因,合肥早已有之。

  作为洋务运动的发起者,合肥人李鸿章曾创办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天津机器局、轮船招商局及上海机器织布局等一批制造业企业,开启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而历史上的合肥,其制造业的发轫却要追溯到解放之初。当时,全市只有20多家小加工厂和手工作坊,机械设备仅有一台四尺车床,年工业产值才80多万元;1957年,随着上海企业的内迁,合肥工业产值终于迎来了“亿元时代”。

  志之所驱,无远弗届,沧海桑田,换了人间。2016年,合肥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迈入崭新的发展阶段。

  曾经的制造业“空白地”正在崛起全国最先进的制造业生产基地。

  南艳湖畔,“中国芯”风云激荡。长鑫12英寸存储器晶圆制造基地项目的300台研发设备已经到位,一座规模庞大的现代化厂房巍然屹立,明年,大批知名品牌的电子产品有望用上“合肥造”的存储器芯片。

  而在城市的另一角,新站高新区“芯高地”也在加速崛起。2017年12月6日,总投资达128亿元的合肥晶合集成项目正式量产。未来,合肥晶合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专注于面板驱动芯片的制造商。同月,芯片封测“双子”项目落户合肥,并设立中国大陆最大的半导体显示芯片封测公司总部和封装COF卷带生产基地。

  翻看一下合肥集成电路产业企业的履历表,一个个名字如雷贯耳。在设计环节,世界顶尖的集成电路设计公司联发科技将其全球第二大研发中心落户合肥;在制造环节,晶合12英寸晶圆实现量产,长鑫12英寸存储器晶圆制造基地项目投产后预计将占据世界DRAM市场约8%的份额,填补国内DRAM市场的空白,我市将因此跨入世界级存储器制造重镇之列;在封装测试环节,拥有通富微电、新汇成、COF卷带和矽迈等项目;在设备环节,芯碁微电子双台面激光直接成像设备打破了国外高端激光直写曝光设备垄断,大华半导体封装专有生产装备和精密模具实现量产销售。

  从无到有,曾是集成电路产业“荒漠”的合肥,如今覆盖了从设计、制造、封测、设备和材料等全产业链,成为国内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最快、成效最显著的城市之一。

  王咀湖边,智能语音、人工智能的大潮风起云涌。科大讯飞,这个国际语音大赛的“常胜将军”已经将发展目标瞄向了人工智能。全球第一个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综合笔试评测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大放异彩的讯飞翻译机……在人工智能的赛道上,讯飞已然领风起飞。

  起于科大讯飞,却不止于科大讯飞,中国声谷已经崛起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重要一极。作为中国首家定位于语音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产业基地,正加速集聚全球人工智能核心技术、人才与项目,由“中国声谷”迈向“世界声谷”,拼绘人工智能产业新版图。

  少荃湖两岸,平板显示产业奏响“中国屏”最强音。6代线、8.5代线、10.5代线相继投产,合肥成为全球唯一拥有三条高世代线的城市。如今,全球每5部智能手机,就有1块液晶屏出自京东方;每10部平板电脑,就有4块屏为京东方所生产……

  回望来路,合肥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追求精神,以一往无前永不懈怠的奋斗姿态,以大刀阔斧改革创新的求索壮举,收获制造业的一路风景、一片森林。

  家电、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平板及电子信息迈入“千亿”俱乐部;电子信息和家用电器、汽车和装备制造、材料和新材料、能源和新能源、食品医药、轻工纺织等六大主导产业风生水起;智能制造、生物产业、智能语音产业、公共安全及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重大车辆装备、光伏及新能源、住宅产业化、节能环保、农副产品加工,绘就十全十美产业蓝图。

  在镁光灯尚未聚焦的领域,更多的行业“隐形冠军”在细分领域亮出“合肥制造”的品牌。

  万朗磁塑,在冰箱门封细分市场深耕细作20多年,始终占据全球头把交椅。

  中建材(合肥)粉体公司,中国每年水泥产量20余亿吨中,约8亿吨是通过中建材(合肥)粉体公司研制的辊压机生产出来的。

  合肥德铭电子,生产的微创医疗设备登上辽宁号航母,产品出口全球50多个国家,打破了国外企业的垄断。

  而在这个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还有更多的“种子”、“树苗”正在努力向上,奋力成长为“盆景”,继而成为“风景”。2015年合肥入选全国首批“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截至去年底,已有备案小微企业创业基地140个,带动创业团队8502个,吸纳就业人数13.3万,累计毕业企业3082户。

  积土而为山,积水而成海。在积厚成势中,合肥制造喷薄而发,逐鹿全球。

   合肥样本

  时间不语,却能铭刻实绩与作为。

  党的十八大以来,合肥工业总产值一年上一个千亿台阶,年均增长11.1%,并于2016年突破万亿大关;与此同时,全市生产总值连跨三个千亿台阶,年均增长10.1%。

  强劲增长的工业,是合肥进阶的第一动力。

  去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7213.5亿元,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第9位。合肥,这个曾经被称为离发达地区最近的欠发达省会,站到发展最前沿。

  回望来路,我们不禁要问,合肥成功的秘诀在哪里?

  ——抓住了天时。

  国家战略的“天时”赋予合肥发展重大的历史契机。

  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安徽沿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合肥作为其中的一核,承担着示范引领的重大作用;2014年9月12日,《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首次明确合肥为长三角城市群的“副中心”,与南京、杭州并驾齐驱。

  在更具体的层面,合肥被赋予重大历史使命。获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标志着合肥乃至安徽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的重要力量;入选“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成为中国制造的中坚力量;跻身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合肥站上了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

  在国家发展战略布局中,合肥举足轻重。

  “天时”让合肥觅得发展先机。

  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唯有快人一步才能抢占制高点。

  作为最具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型显示产业不仅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更是中国长久以来难以破解的“缺屏”之痛。为争取京东方的落户,合肥拿出最大的诚意,更为京东方量身打造了令业界瞩目的投融资“合肥模式”,通过“国有资本带动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国有资本通过上市通道退出——国有资本循环支持新项目发展”的产业融资模式,不仅引来了京东方的落户,更助推合肥新型显示产业“从无到有”。

  智能语音、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合肥一大批产业的崛起无不是站在了产业发展的风口上,以龙头企业-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模式,快速集聚发展力量,持续形成突破。

  ——抓住了地利。

  便利的区位优势是合肥在短时间内实现快速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2008年开通的合宁高速铁路,为合肥补上了关键的“交通短板”。通车后,合肥1小时到达南京、3小时到达上海,具备对接、融入长三角的基础条件。

  2009年、2015年先后开通的合武、京福高铁,则进一步使合肥一跃成为“十字交叉”的中东部重要铁路枢纽,搭上“高铁时代”的快车,合肥区位优势得以真正凸显。目前,合肥已经成为全国性交通枢纽城市,实现14个省会高铁直达。

  路畅了,发展就顺了。随之而来的是人流、物流、信息流,为产业发展积累了雄厚的资源。

  ——抓住了人和。

  古往今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来都是起决定性作用的。

  2005年,合肥确立“工业立市”主战略,而后这一发展战略始终坚定不移地被执行,并随时代发展拓展了新的外延。

  资源向工业集中、政策向工业倾斜,精力向工业汇聚,人才向工业涌流。牢牢地抓住了发展的“牛鼻子”,为长期浸淫于农耕文明的合肥,安装了新“引擎”。

  当下,合肥已经进入了发展的新时代,“立”起来的合肥正在遇见更“强”的自己。2017年4月,合肥入选“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站上了中国制造业的高峰;当年8月,合肥市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启动大会召开,吹响进军制造强市的号角;今年1月,《合肥市“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规划》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擂响了合肥高质量发展的激越鼓点。

  工业立市、制造强市、质量兴市,发展三级跳,让人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合肥。

  以上率下,同心同向,合肥大力发展工业凝聚了“人心”;内培外引,招才引智,合肥大力发展工业汇聚了“人智”。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视察时指出:合肥这个地方是“养人”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培养出了这么多优秀人才。

  牢记嘱托,砥砺前行。合肥坚定不移实施人才优先战略,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搭建人才发展平台,优化人才资源配置,推动人才创新才智充分涌流、创造活力充分释放。

  “哈佛八剑客”来了,他们先后离开美国,来到合肥科学岛,组成中科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的核心科研团队;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得主罗夫·辛克纳吉来了,被聘请为合肥大基因中心的首席科学家;还有众多的工程院院士、科学院院士以及国家“千人计划”的专家……

  人才的集聚,形成了创新的“风暴眼”,各类技术平台、创新平台层出不穷,各类原始创新、技术突破令人瞩目,成为这座高速发展中的城市最有力的驱动。

   创新引航

  在合肥的种种作为中,科技创新无疑是最重要的一项。

  “合肥是创新的天地,希望再接再厉、更上层楼。”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合肥发展的殷切希望,也是深情寄语。

  被习近平总书记点赞的“创新天地”,正以引领世界的创新科技、层出不穷的创新成果描画一幅矢志创新的瑰丽画卷。

  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通过国家验收,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升空,全球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诞生,一项项打着“合肥印记”的世界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印证了合肥的创新实力。

  ——科技创新要深挖高校、科研“富矿”,让创新成果走出院墙,走向生产。

  在合肥西部,有一座“X”形建筑物,如今已是创新的代名词,它就是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

  “不是学校,不是企业孵化器,不是科研院所,也不是政府事业单位,但兼具它们的部分功能,改变以往政产学研‘各拉各车’互不相通的局面。”正是这种“四不是”,破除了制度的藩篱,让创新成果充分涌流。

  目前,中科大先研院已建设联合实验室49家,累计引进人才490人,累计孵化企业206家,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1家,申请专利141项。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合肥顶级科研院所中的“佼佼者”,变身为创业创新的“新天地”。去年,在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设第二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中,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成功入选高校和科研院所双创示范基地,是安徽唯一入选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双创示范基地。

  ——科技创新要根植于企业,深挖企业创新的潜力,让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

  科大讯飞与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三大互联网巨头一起入选人工智能“国家队”,江淮大众新能源汽车项目正式开工,京东方合肥液晶显示全球最高世代线建成投产、康宁玻璃实现量产……

  每一项成果,无不凝聚着企业刻苦攻关的汗水,无不体现着企业永攀科技高峰的决心。目前,合肥已经形成了覆盖全市的企业技术中心网络,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总数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一。创新大潮中,企业尽显“中流砥柱”的本色。

  ——科技创新要打破制度的壁垒,深化机制体制的改革,充分释放创新活力。

  实施“松绑”,加以“股权”的激励,让科研人员归属感“涨起来”,腰包“鼓起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开先河。安徽中科保瑞特节能科技有限公司是合肥市首家完成试点的国有参股企业,通过技术入股、分红激励等措施,直接推动了一项纳米材料新技术的产业化,更带动了千万元的投资落地。

  ——创新归根结底是人才的创新,要调动人才的聪明才智,激发人才的创新智慧。

  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两周年之际,4月26日,合肥在全省率先出台“养人新政”:未来七年将拿出超百亿元资金“养人”。此次人才资金投入规模,位居全国第一梯队。

  豪掷百亿,显示出合肥对人才的尊重和渴求,也彰显出合肥对创新的支持与期待。

  从企业到学校、从制度到平台、从人才到产业,合肥创新资源不断激活,创新优势不断放大。合肥,正在走向“新”的时代。

   开放共赢

  今天的合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自信,也更加渴望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去年6月,在中德总理的见证下,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大众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在德国柏林签订了《合资合同》,双方联手打造江淮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共同推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生产。

  今年3月,美的家电定制的“合新欧”中欧货运班列,开往波兰最大铁路枢纽货运站——罗兹车站。

  一个月后,800台安凯高端客车从合肥安凯厂区驶出,漂洋过海运往沙特。这是2018年我国客车出口第一大单。

  一个个合作,一次次远销,合肥制造传递出敢与世界制造一较高下的勇气,更释放出愿与世界牵手共舞的强烈信号。

  这份底气、这种信号源于不断夯实的雄厚实力,源于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源于改革开放的强大活力。

  ——向改革要红利,向改革要动力。聚力打造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升级版、对标国家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开展城市管理提升年行动四项牵动性强和事关全局的重大改革,合肥着力强化攻坚,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

  ——向开放要活力,向开放要动力。联通世界,开放平台日臻完善。合肥北站物流基地,“合新欧”班列已经运行了百余次,这条连接合肥、中亚、中欧的陆上货运大通道,正在把“合肥制造”源源不断运往世界各地;合肥水运港国际集装箱综合码头,货物运输一片繁忙,经由这条水上货运大通道,“合肥制造”正式开启国际之旅;新桥国际机场展翅高飞,货运包机航线让“合肥制造”插上翅膀,以最快的速度抵达国外消费者手中。

  接轨国际,开放桥头堡不断升级。出口加工区发展强劲,连续四年稳居全国六强;综合保税区强者云集,知名企业纷至沓来;合肥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推动空港经济快速起飞。

  开放的合肥,正在成为投资的宝地,创业的福地。

  截至2017年底,在肥投资境外世界500强企业达到43家。与此同时,更加自信的合肥制造业也在加速“走出去”的步伐,截至2017年底,全市对外投资企业累计达315家,“走出去”业务已扩展到亚、非、欧、美洲、大洋洲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合肥的“朋友圈”遍布世界。

  开放的合肥,正在成为远者来、近者悦的魅力热土。

  2018年1月19日至21日,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第三届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千人计划”专家合肥行活动在肥举行。来自全国科技界的精英和大腕悉数莅临合肥,点亮城市的科技之光。

  4月13日~15日,由中国科大与合肥市共同举办的第二届墨子论坛正式举行,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青年科学家和知名学者将目标锁定合肥,点赞科技创新。

  40年来,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合肥进一步打开了通向世界的大门。在一步步对外开放中,实现了产业的转型升级,经济的跨越腾飞;在深化改革开放的新起点上,合肥还将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和锐意进取的责任担当,加速融入世界经济大格局,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时千载,千载一时,新的时代已经在我们面前展开。时和势依旧在我,精气神鼓而不泄,这样的历史场景,需要我们以更高的站位,更远的视野,更实的举措,接续奋斗、久久为功,在历史的征程、世界的舞台,继续书写新时代合肥制造的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