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大水专项课题为巢湖水环境治理“开药方”

12.10.2018  12:45

中安在线讯 据安徽网报道,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美丽巢湖的活水,就是四通八达的入湖河流。这些河流的水质,直接影响着巢湖水质。如何提高入湖河流的水质,让源源不断的“活水”进入巢湖?为此,一项名为“间歇性重污染入湖河流多源补水及污染削减关键技术与工程示范”的国家水污染治理重大专项课题研究,为巢湖入湖河流水环境治理开出“药方”。

塘西河入湖口

研究背景:削减入湖污染负荷是“净湖”基础

巢湖,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位于我省中部,是全国水污染防治重点“三河三湖”之一。“十二五”期间,巢湖流域水环境治理的重点是水华易发生的西湖区,重污染入湖河流是西湖区的主要污染途径,因此实施以入湖河流为单元的污染负荷削减,是改善西湖区水质的前提和基础。

围绕补水水源净化和河道生态改善,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等省内外多家研究机构承担了一项名为“间歇性重污染入湖河流多源补水及污染削减关键技术与工程示范”的国家水污染治理重大专项课题,系统开展了污水厂尾水深度净化、地表径流调蓄净化、生态补水河湖一体化、多源补水调度优化、湿地型河道构建等关键技术研究,在合肥市十五里河、塘西河进行了工程示范,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实施多源补水和河道生态修复,提高了河湖自净能力,削减了入河和入湖污染负荷。

研究成果:

关键词:净水

污水深度净化

再生”清洁水源十五里河是巢湖重要的入湖河流之一,由于穿过合肥城区,流域建设规模急剧加大、人口快速增长,人类生产生活不断积聚的污染已经远远超出了河流自身的承载能力。

治湖先治河,治河先截污。“十五里河污水处理厂位于十五里河下游,一期工程日处理规模5万吨,于2009 年10 月建成运营,原设计出水水质标准一级A,但是工程运行后出水不能稳定达标且排水量较大,给受纳水体带来了沉重的污染压力。”课题组负责人介绍,在巢湖流域现有条件下,难以采用高能耗和高基建费用强化处理方法,采用污水厂内工艺改造和厂外生态工程组合进行污水厂尾水的深度净化,是解决该问题的一项有效手段。

低污染水营养盐快速移出技术针对污水厂尾水中的低浓度污染负荷,集成采用厂内前置多点化学除磷、深床滤池反硝化脱氮与厂外生态塘湿地稳定净化三项技术,深度去除水体中氮磷等污染物,通过工程示范,使得污水厂内排口出水稳定优于一级A 标准,厂外湿地出水部分指标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保障了十五里河下游河道水质。该项技术在削减污水厂尾水污染负荷的同时,实现了稳定再生清洁水源,推广应用后将有力支撑合肥市节水型社会构建和河湖环境改善。

十五里河污水厂外湿地

雨水调蓄净化

阻断”径流污染

每到雨季,“ 城市看海”的内涝景象便时不时上演。值得关注的是,降雨不仅会造成城市内涝,而且带来的初期雨水污染会给受纳水体带来难以承受的冲击负荷。

课题组通过调研发现,塘西河上游流域面积26.6平方公里,主要位于合肥市经开区,由于河道中段橡皮坝阻隔,上游地表径流由坝前管道转输至十五里河京台高速桥断面。根据降雨期监测,转输汇水的EMC 浓度是地表Ⅴ类水标准的2~8 倍,严重影响了十五里河中游水质,进而影响到入湖水质。

如何才能削减地表径流污染?了解课题研究后,记者找到了答案:通过地表径流调蓄净化技术,有效削减城市面源入河污染。为了一探究竟,记者日前来到了京台高速初期雨水调蓄净化工程项目现场。与普通污水处理厂不同的是,这里更像是供市民休闲娱乐的一座公园,而雨水调蓄设施则“隐藏”在一片绿地之下。

据介绍,这里是十五里河规划建设的9 处初期雨水调蓄处理站之一,服务范围为塘西河上游习友路以西汇水区域13.6 平方公里,工程占地8 公顷,总调蓄容积4.5 万立方米,日处理能力1.5 万立方米,出水COD、氨氮和总磷指标接近地表水Ⅳ类标准。工程厂区采用海绵型城市雨水花园设计,主要净化流程为高效沉淀池加微曝气氧化塘工艺,具有净化效率高、景观效果好等优点。该工程的率先建设,不仅有效降低了塘西河上游转输污染,也为城市面源污染控制和初期雨水资源转化提供了引导和示范。

目前,该雨水净化主体工艺即将应用于十五里河沿线多处初期雨水调蓄处理站,总应用规模达到5.5 万吨/天,可有效削减城市面源入河污染。

关键词:补水

河湖生态补水

解渴”入湖河流河湖生态补水是巢湖综合治理与保护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内容,有助于扩大湖泊环境容量、增强湖区自净能力、减少水体氮磷积聚,对改善湖泊水质、抑制蓝藻暴发、修复湖泊生态有独特的作用。

相对于污水厂尾水和城市地表径流,下游湖区作为河道补水水源,具有水源清洁、水量稳定等天然优势。抽提湖水对河道实施生态补水的同时,也同步削减了湖区污染负荷。但是,防止湖水藻华转移和抑制河水藻类滋生,是河湖补水面临的重要问题。

据介绍,塘西河生态补水工程以除磷控藻为技术核心,日抽提湖水5 万吨,经鳃式过滤器和硅藻土工艺净化后输送至塘西河中游玉龙路桥断面。工程补水水质优良,总磷、氨氮和COD 指标稳定达到地表Ⅲ类水质,藻密度控制在104~105数量级以下,最大藻类去除率达到99%。补水前塘西河中游断面水质为劣Ⅴ类,实施补水后水质明显改善,主要水质指标稳定在地表Ⅳ类,水体透明度也大大提高,水生态系统逐步恢复。该工程的成功实施,直接带动了二期十五里河生态补水工程的建设运行,两项工程已成为塘西河和十五里河水系生态需水保障的“主力军”。

京台高速初期雨水调蓄站

关键词:保水

湿地型河道构建

和谐生态景观一片湿地就是一个天然的“污水净化厂”和“生态植物园”。

课题组认为,在多源补水的基础上,开展河道生态修复,不仅能够净化河流水质,也保护了自然和谐的城市生态景观。而湿地型河道构建的目标,就是寻求城市发展与水生态系统保护的平衡,促进人与自然的稳定良性循环。

依托十五里河综合治理工程,合肥市应用湿地型河道构建技术,对十五里河河道实施生态修复:选择中下游适宜区域设置旁路及河口湿地;针对硬质、高坎和开敞三种类型边坡构建稳定化生态护岸;根据底泥污染状况进行物理清淤与植物修复相结合的基底改善。

通过湿地型河道的构建,有效提升了水体自净能力和自组织修复能力,河流下游水质明显改善,主要水质指标消除劣Ⅴ类,河道及边坡植物种类达50 种以上、植被覆盖率达80%以上,河道周边生态环境也得到进一步提升,再现了绿水穿城的美丽画卷。

该课题的河流多源生态补水和湿地型河道构建等示范工程,体现了净水、补水和保水的河流健康水循环思想,为有效改善巢湖西半湖入湖河流的生态环境提供了方法和指南,打造出入湖河流水环境综合治理的“ 安徽样板”。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叶晓)

原标题:国家重大水专项课题为巢湖水环境治理“开药方
合肥:一座快速成长城市的生态文明答卷
  合肥的快速成长已经成为中国城市经济学的一个典型徽广播